一貫道電子報
  • 最新訊息
  • 活動盛況
  • 聖哲慈語
  • 白陽聖廟
  • 勵志名言
  • 影音專區
  • 好康道相報

全球一命

11/9/2021

0 評論

 
圖片
圖片

疫情肆虐疫苗短缺

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,再加上變種病毒肆虐,不少國家已經著手計劃採購2022年至2023年的疫苗,做為加強劑量,全球疫苗供應短缺問題持續,這也導致了印度、印尼、巴西等等國家陷入了沒有疫苗可打的處境,再加上印度變種病毒(Delta)傳染迅速,染疫與死亡人數驟增,情況不見好轉。
圖片

疫苗平台分配不均

雖然國際上有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實施計劃」(英語:COVID-19 Vaccines Global Access,簡稱COVAX),希望能透過富國捐款的方式,對開發中國家提供至少滿足其最低需求數量的疫苗,但卻成效不彰,或是因為富國用高價優先買到了疫苗,窮國卻無力承擔而被迫放棄;或是因為分配不均,而導致全球有一大堆國家等不到疫苗。
圖片

公義難敵自保心態

根據《遠見雜誌》〈全球疫苗平臺COVAX為公義而設,為何讓九十二個窮國等不到疫苗?〉一文的報導,就突顯了上述所言的境況,云:「理想主義敵不過人性自私,COVAX頻遭逢挫敗。」五月底《華爾街日報》的報導強調。身為全球疫苗典範的COVAX,自印度出現嚴重疫情、暫停疫苗出口後,僅拿到7700萬劑的疫苗,這之間到底發生什麼問題?
圖片
COVAX是由世界衛生組織、全球疫苗免疫聯盟(GAVI)及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(CEPI)共同領導,目前全球約有190個國家參與,而臺灣也在其中。COVAX主要確保疫苗能夠公平地被分配,然而立意良善的精神,現實卻很骨感。去年希望能在2021年底可提供,並分配20億劑疫苗給已簽約的國家,以覆蓋其百分之20的人口。但目前COVAX僅運送7700萬劑疫苗。這個數字不僅遠低於五月底前要達成運送2億3800萬劑的目標之外,更僅佔全球已交貨17億劑疫苗的百分之4。(註1) 
圖片

企業個人盡己施善

這樣的結果當然與當初的設計有很大的落差,或許很多人看到之後,心中會生起憤怒與怨懟,抱怨富國的自私,不過很多企業與個人也私下努力籌措,雖然幫助有限,仍希望能盡一己之力,改善現況。後學(筆者)看了很感動,亦從中看到了人類的一個共通的光明性,就是「施善」之心,一般人只要看到別人受苦,都會興起想幫忙他人的心,提供幫助並不是想要獲得相對利益,而是單純的想幫忙別人。
圖片

汎舟之役穆公援晉

關於施善的觀念,回顧史書,最早在先秦時就已經被提出,魯僖公十三年,晉惠公執政時發生了天災,緊急向秦國求援,希望秦國能儘快提供糧食援助,面對晉國的請求,秦穆公舉棋不定,故向大夫公孫枝詢問,他的回答是:「重施」,不但要援助晉國,而且要大大的援助;穆公又向五羖大夫百里奚詢問,得到的答案是:「救災恤鄰,道也。」救災與恤鄰,是合乎天道的,故秦穆公動用了國家的力量,從秦國的首都「雍城」到晉國首都的「絳城」,一路上都是秦國運糧的車子,歷史上將這次事件稱之為「汎舟之役」,依此可知,「施善」大概是當時貴族、大夫階層,普遍認可的觀念。(註2) 
圖片

大同之世人不獨親

我們再看《禮記.禮運.大同篇》就更可以看到這種思維,載: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。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;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矜、寡、孤、獨、廢疾者,皆有所養。」
在大同之世時,天下是公有的天下,人不會只親愛自己的親人,也不會獨愛自己的孩子,能廣博仁愛的對待他者與孩子。此外,對於鰥夫、寡婦、孤兒、獨居、廢疾者,這些社會上最貧苦、最需要救助的人,都會盡力的去照顧、接濟這些人,其責任是由政府與社會共同承擔,從上述例子來看,先秦的施善,最主要的方式是以國家的力量來進行。
圖片

不忍之心聖王善治

除了國家間的相互協助,個人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亦是很重要,孟子認為,這是人良知、良能的自然展現,《孟子.公孫丑》(註3)中,孟子說:「人都有不忍傷害人和不忍見人痛苦死亡的同情心。古代的聖王,有不忍別人受害的心,於是就有了不忍別人受害的政治。本著不忍別人受害的仁心,施行不忍別人受害的仁政,治理天下,就好像把它放在手掌上運轉一樣的容易。為什麼說人都有不忍別人受害的心呢?譬如現在有人忽然看見一個小孩,將要跌入井中,無論他是怎樣的一個人,都會馬上有恐懼和憐憫傷痛的心情產生。這種心情完全出於天性,並不是想藉此結交那孩子的父母,也不是想博得鄰里朋友們的稱讚,更不是怕會落得殘忍的惡名才如此。」
圖片

天性常德同體大悲

從上可知,人不是想結交孩子的父母,更不是想獲得好名聲,更甚是怕落得惡名,實因心生不忍,而有佛所云之「同體大悲心」;因心有不捨,而有儒家所云之「惻隱之心」,本此心懷,見他人之苦痛,猶如自己之苦痛;不忍旁觀坐視而不救,必然會由衷且自然的去救濟扶持,此乃人出乎天性之常德,而非殊異之事。
圖片

拔苦與樂善利眾生

「大慈,與一切眾生樂;大悲,拔一切眾生苦。」當我們看到眾生遭受疫情衝擊之時,應該當作自己被疾病侵襲一般;當我們看到災民陷入水深火熱,亟需給予拯救時,正是我們發揮慈悲精神,拔其苦而給予安樂的最適當時機會,雖然我們無法像醫護給予專業醫學上治療,但是我們白陽弟子卻可以給予精神上的引導與陪伴,使他們擁有正見、遠離恐懼,如同釋迦牟尼佛為哀憐娑婆世界的種種疾苦而應化世間,宣說種種離苦得樂的妙法,曾謂:「貧窮者教以大施,病瘦者給予醫藥,無護者為作護者,無所歸者為受其歸,無救者為作救者。」(註4) 
圖片

均富安民修仁柔遠

孔子在《論語.季氏篇》中有這樣一段話:「丘也聞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蓋均無貧,和無寡,安無傾。夫如是,故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。既來之,則安之。」
整段意思:無論是諸侯或大夫,不擔心財富不多,只是擔心財富分配不均勻;不擔憂人民太少,只擔憂境內不安定。若是財富平均,便無所謂貧窮;境內和平團結,便不會覺得人少;境內平安,國家便不會傾危。做到這樣,遠方的人還不歸服,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攬他們。他們來了,就得使他們安心。

圖片

全球一命休戚與共

其實只要把諸侯或大夫,換成強國或大國,意思也是相通的,就是大國或強國應該要平均地協助小國或弱國,在「全球一命」的前提下,各國之間必須相互合作,彼此扶持,不分貧富,加快腳步讓疫苗可以分配到適當的國家,人民也可以透過疫苗的施打,而獲得生命的保障,全球的疫情才可以得到控制,甚至是平息。
圖片

白陽精神兼善天下

在這天災、人禍不斷的時期,很多人會隨境心轉,放逸懈怠,我們白陽弟子要把定心念,努力修持自身本性。後學最後想引用濟公活佛慈訓〈佛魔之念〉一段與各位前賢相勉,希望大家在疫情當下,仍然要加緊修辦:「道還是得由人行出來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,佛堂裡有沒有道?就是因為有道你們才說要來修道,但是修道只是個名詞,所謂修道還得要修心,心若不修焉能成道,不實踐和敲打唸唱又有什麼兩樣?現在的社會獨善其身還得兼善天下,要有人溺己溺,人飢己飢的精神,這才合乎白陽修士的崇高精神,修道要有責任,要有擔當,那不只是修自己,還要走出去度化別人,那才是真正在修道。」
附註
1.引用自:https://reurl.cc/AkYmGY。
2.《左傳.僖公十三年》載:冬,晉薦饑,使乞糴于秦。秦伯謂子桑:『與諸乎﹖」對曰:「重施而報,君將何求﹖重施而不報,其民必攜;攜而討焉,無眾必敗。」謂百里:「與諸乎﹖」對曰:「天災流行,國家代有。救災恤鄰,道也。行道有福。」丕鄭之子豹在秦,請伐晉。秦伯曰:「其君是惡,其民何罪﹖」秦於是乎輸粟于晉,自雍及絳相繼,命之曰「汎舟之役」。
關於反證,我們可以參看晉國大夫慶鄭對秦國飢荒的態度,《左傳.僖公十四年》載:「冬,秦饑,使乞糴于晉,晉人弗與。慶鄭曰:『背施,無親;幸災,不仁;貪愛,不祥;怒鄰,不義。四德皆失,何以守國﹖』」由此可知,若身為國君卻棄信背義,有災不援,會被視為失德,失德者是不足守國。
3.《孟子.公孫丑》云: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,斯有不忍人之政矣。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可運之掌上。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,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,皆有怵惕惻隱之心。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,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,非惡其聲而然也。
4.《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.醫品第三》記載:「……貧窮者教以大施,……病瘦者給予醫藥,無護者為作護者,無所歸者為受其歸,無救者為作救者……。」無非都是要讓眾生解脫身心的痛苦、纏縛,獲得幸福安樂的人生。
文:引自《一貫道總會會訊》第356期
0 評論

您的評論將在核准後發佈。


發表回覆。

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
  • 最新訊息
  • 活動盛況
  • 聖哲慈語
  • 白陽聖廟
  • 勵志名言
  • 影音專區
  • 好康道相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