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貫道電子報
  • 最新訊息
  • 活動盛況
  • 聖哲慈語
  • 白陽聖廟
  • 勵志名言
  • 影音專區
  • 好康道相報

許一個平安的地球

5/9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
氣候模型獲殊榮

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首度頒發給三位氣象學者,其中兩位研究地球暖化和氣候變遷。美籍日裔學者真鍋淑郎,在1960年代就建立了氣候變遷模型來預測全球氣候狀態,讓大家了解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提高,會提高地球表面均溫」。
圖片
另一名德國學者哈斯曼則建置了研究方法,證明真鍋淑郎的氣候模型可信、不受天氣趨勢變化而影響。諾貝爾委員會表示:「真鍋淑郎及哈斯曼為我們了解地球氣候,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地球氣候奠定基礎」。

氣候災難漸嚴峻

近幾年,可發現因為氣候變遷所發生的災難有逐漸增加且嚴重的趨勢,六月中歐洲太空總署在西伯利亞測得高達48度C的地面溫度,人類則在熱浪、乾旱、森林大火、暴雨、暴雪等災難中,付出了財產損失和生命夭逝的代價。
圖片
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,諸如全球均溫和海平面上升、極端氣候現象、水資源匱乏、作物歉收、生態系統轉變等。其成因雖然複雜,但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於2013年發布的評估報告,指出「人類活動為主要影響成因之一」。
圖片

溫室氣體創新高

人為因素引起的氣候變遷,則是由於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變化造成的。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自工業化時代(大約1750年)起增加。IPCC所發佈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,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近200萬年最高。
圖片

節能減碳為關鍵

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2021年9月10日表示,臺灣自1910至2020年平地年均氣溫上升約攝氏1.6度,導致21世紀初夏季最長增至150天。由於態勢愈來愈嚴重,因此有關減碳的目標成為重要的議題,本期簡介目前碳稅概況。
圖片
「大陸限電」在各媒體顯著報導,自2021年9月24日起,無預警嚴格執行「能耗雙控」政策,不但工業限電,民生用電亦多次出現拉閘限電現象。媒體推測限電與中國的「碳中和」政策有關。

徵收碳稅列管制

隨著碳中和成為國際主流,出現了兩個名詞,一是「碳稅」,一是「碳權」。碳稅是針對某些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或服務,依照排放量來徵收的一種環境稅。而國家或區域設定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上限,並把碳排放權利核配給受管制的業者,簡稱「碳權」。
圖片
歐盟執委會2021年7月14日提出2030年減碳「55%法案」(Fit for 55 Package),八項修法中,包括俗稱為碳關稅的CBAM草案,課稅項目包括水泥、肥料、鋼鐵、鋁等高碳排產品,適用多數歐盟以外地區。

綠能廠商勢所趨

CBAM將在2023年實施,前三年為過渡期,進口商僅需申報碳排,不用支付費用;但自2026年起就必須要向歐盟購買「CBAM憑證」並繳交進口產品碳排放量費用,而CBAM憑證價格的計算方式是浮動的,即依歐盟排放交易每週碳權拍賣的平均收盤價格計算,至9月27日盤中價漲破每公噸65美元,改寫歷史新高。
圖片
財政部表示,因應歐盟碳稅的實施,環保署擬修正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」,研擬課徵碳費或碳稅;若臺灣在2025年前將有百分之20綠能,並有部分流入民間市場,使用綠能的廠商,未來碳稅壓力就會減少許多。
圖片

人人有責護地球

節能減碳不是口號,再生能源已成趨勢,大家不應害怕碳稅的負擔而減碳,而應為愛我們的家園而努力,還給家園本來面目!保護地球不是科學家的責任,是你我大家都要共同承擔的義務。
圖片
文/引自《一貫道總會會訊》第361期編輯部
0 評論

您的評論將在核准後發佈。


發表回覆。

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
  • 最新訊息
  • 活動盛況
  • 聖哲慈語
  • 白陽聖廟
  • 勵志名言
  • 影音專區
  • 好康道相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