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貫道電子報
  • 最新訊息
  • 活動盛況
  • 聖哲慈語
  • 白陽聖廟
  • 勵志名言
  • 影音專區
  • 好康道相報

計利則害義

10/7/2021

0 評論

 
圖片
最近,後學閱讀太史公.司馬遷《史記.貨殖列傳》中的內容,覺得很有啟發,特別提出幾點小小的淺見,來與各位前賢思考。
圖片

貨殖蕃息 生財求利

「貨殖」是指「滋生資貨財利」以致富,其中即利用貨物的生產與交換,進行商業活動,從中生財求利。或者可以說是聚積財物,使生殖蕃息以圖利,易言之,就是經商。司馬遷所指的貨殖,包括各種手工業,以及農、牧、漁、礦山、冶煉等行業的經營在內,原文(註1)譯之如下:

豐富物產 星棋滿布

太行山以西盛產木材、竹子、楮木、野麻、旄牛尾、玉石;太行山以東多有魚、鹽、漆、絲、美女;江南出產楠木、梓樹、生薑、桂花、金、錫、鉛、朱砂、犀牛、玳瑁、珠子、象牙獸皮;龍門、碣石山以北地區盛產馬、牛、羊、氈裘、獸筋、獸角;銅和鐵則分佈在周圍千里遠近,山中到處都是,有如棋子滿布。

自由經濟 無待政令

這是關於各地物產分佈的大致情況,都是中國人民所喜好的,慣用的穿著、飲食、養生、送死之物。所以,人們要靠農民耕種,取得食物,要靠虞人進山開採、漁夫下水捕捉,獲得物品,要靠工匠製造,取得器具,要靠商人貿易,流通貨物。這難道還需要官府發佈政令,徵發百姓,限期會集嗎?人們憑自己的才能,竭盡自己的力量,來滿足自己的欲望。
圖片
所以,低價的貨物能夠高價出售,高價的貨物能夠低價購進。人們各自努力經營自己的本業,樂於從事自己的工作,就像水從高處流向低處那樣,日日夜夜沒有休止,不用召喚便會自動前來,不用請求便會生產。這難道不是符合規律而得以自然發展的證明嗎?

逐利賽道 慾壑難填

從上文來看,每個人透過物品、勞力的交換,獲取家庭的溫飽,更可滿足自己的欲求,整體人類都不用刻意教導,自然而然就會去做的經濟規律,而且人還會不斷的去追求利益,故太史公又云:「故曰:『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壤壤,皆為利往。』夫千乘之王,萬家之侯,百室之君,尚猶患貧,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!」連王公貴族都認為自己的財貨不夠用,更遑論匹夫百姓,這也使得大家更往利益方向去追求。追求利益固然是天性使然,但是當大家都拚命的往這條賽道奔馳,就可能會導致「計利則害義」的結果。
圖片

君子曉義 小人曉利

早在二千多年前,古人就對義、利進行了倫理的思考,孔子在《論語.里仁篇》中首先揭示義、利對應的觀點,子曰:「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。」「利」一詞,各位前賢較容易理解,就是利益、私利,但什麼是「義」呢?古書中多有記載:
《中庸.右十九章》云:「義者,宜也。」簡言之,就是做這件事是不是「合宜」。
宋.邢昺《論語注疏》載:「喻,曉也,君子則曉於仁義,小人則曉於財利」。朱熹注:「義者,天理之所宜。利者,人情之所欲。」朱子引程子所云:「君子之於義,猶小人之於利也。唯其深喻,是以篤好。」

圖片

惟德君子 義先於利

清.劉寶楠《論語正義》(註2)綜合前賢之言,引用了《孟子.梁惠王》:「無恆產而有恆心者,惟士為能。若民,則無恆產,因無恆心。苟無恆心,放辟,邪侈,無不為已。」孟子認為:「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,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,只有士人才能做到,至於一般老百姓,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,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了。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,那就會胡作非為,什麼事都做得出來。」
可知人在面臨到義利二難之時,總是傾向靠近「利」一邊,不管這件事對是非對錯如何,人總是會要先考慮自己的利益,再考慮眾人、國家的利益。只有道德高尚的士,才會優先遵守道德的準則。
圖片

義利之辨 當思道德

雖然一般人會如此思考,不過此處要說明的是,孔子並不是要完全地否定利益的存在,而是孔子期勉君子在取利得利之時,應思考合不合宜、適不適當,這便是孔子「義利觀」。在某一方面,孔子更強烈的以「德義」與「財利」追求之區別,作為君子與小人道德評價的對比,《論語.憲問篇》云:「君子上達,小人下達」。刑昺疏:「本為上,謂德義也。末為下,謂財利也。言君子達於德義,小人達於財利」。
朱熹注《君子上達章》一章云:「注云:『君子循天理,故日進乎高明;小人徇人欲,故日究乎污下。』」。之所以以此作為區分君子小人之別,並非輕視財利的追求,而是所做之事是否合宜。
圖片

合乎正道 卑微亦樂

《論語.述而》就明白的表達孔子的思想,云:「富而可求也,雖執鞭之士,吾亦為之;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」在此章中的「執鞭之士」,指的是《周禮.秋官.條狼氏》:「掌執鞭以趨辟,王出入則八人夾道,公則六人,侯、伯則四人,男、子則二人。」清.顧炎武《日知錄.街道》:「古之王者,於國中之道路則有條狼氏,滌除道上之狼扈,而使之潔清。」所云「條狼氏」這種職業,就是走在道路執鞭趨避行人,為王公貴人開道;或者是「司市」中「胥」的小官吏,也是執鞭守在市場的門口,警戒偽詐不實的行為,這兩種職務都很卑微,但孔子認為,只要合乎正道,不論職務高低,都可以擔任。
圖片
為何孔子會如此說呢?因為孔子年輕時,父母早亡,家裡貧窮,曾經擔任過「委吏」,將會計工作處理妥當;又掌管「乘田」,所養的牛羊各個成長茁壯,雖官位卑賤,但都稱職不違道,故孔子樂而為之。
然而「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」一句,如果富貴是不依正道而得,例:貪污錢財巴結長官、走後門行賄賂,即使這樣擁有了富貴,是無功受祿、偷盜所得,必遭天殃,是君子深惡痛絕的奇恥大辱,那就依照自己的喜好去做。
綜合上述,後學要問一個問題,在面對「義」、「利」二難,似乎是只能選擇一端,那要如何學習孔子,將「義、利對應」呢?

圖片

修辦使命 服務眾生

活佛師尊在《老師的話—使命篇》慈訓:「人來到世上都有一定的使命,有些事情為什麼會降臨你的身上,就表示那是你這一生所要學習的,要去承擔的;這使命並不是每天吃睡而已,而是來救度眾生的。」又云:「我們修道人要做眾生的橋樑,不要老把利益往自己身上攬,要以眾人為目標,才有辦法創造出神聖的聖業。」
「計利則害義」這是必然的,因為我們容易被利益蒙蔽了眼睛,而失去了判斷的準繩,但是面對著「義、利」之間的關係,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重新審視兩者的關係,活佛師尊告訴吾人,我們白陽修士會來到這娑婆世間,是承擔著使命而來的,是要來救度眾生的,故我們若以眾人的利益(求道、修道、成道)為自己的責任(度人成全),那麼世間到處都會是祖師的道場,此或許會成為一條利益眾生的大道。
圖片

當知天命 修德行仁

最後,在功利瀰漫的今日,一般人得富貴則喜,蒙昧良知、不擇手段;失富貴卻怨懟怒罵、不肯老實修行。勉勵眾白陽弟子,當知天命,視富貴如浮雲,不患得患失,努力修德行仁,歡喜所好,樂自在其中!
文:引自《一貫道總會會訊》第355期
​註1:
《史記.貨殖列傳》引述原文:夫山西饒材、竹、穀、纑、旄、玉石;山東多魚、鹽、漆、絲、聲色;江南出枏、梓、薑、桂、金、錫、連、丹沙、犀、瑁、珠璣、齒革;龍門、碣石北多馬、牛、羊、旃裘、筋角;銅、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:此其大較也。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。故待農而食之,虞而出之,工而成之,商而通之。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?人各任其能,竭其力,以得所欲。故物賤之徵貴,貴之徵賤,各勸其業,樂其事,若水之趨下,日夜無休時,不召而自來,不求而民出之。豈非道之所符,而自然之驗邪?
​註2:
清.劉寶楠《論語正義》引述原文:貴賤以禮義分,故君子、小人以貴賤言,即以能禮義不能禮義言。能禮義,故喻於義;不能禮義,故喻於利。「無恆產而有恆心者,惟士為能」,君子喻於義也。「若民則無恆產,因無恆心」,小人喻於利也。惟小人喻於利,則治小人者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故易以君子孚于小人為利。君子能孚於小人,而後小人乃化於君子。此教必本於富,驅而之善,必使仰足事父母,俯足畜妻子。儒者知義利之辨,而舍利不言,可以求己,而不可以治天下之小人,小人利而後可義,君子以利天下為義。孔子此言,正欲君子之治小人者,知小人喻於利。
0 評論

您的評論將在核准後發佈。


發表回覆。

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
  • 最新訊息
  • 活動盛況
  • 聖哲慈語
  • 白陽聖廟
  • 勵志名言
  • 影音專區
  • 好康道相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