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貫道電子報
  • 最新訊息
  • 活動盛況
  • 聖哲慈語
  • 白陽聖廟
  • 勵志名言
  • 影音專區
  • 好康道相報

修 德

9/18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,再加上俄羅斯進攻烏克蘭,全球情況更是雪上加霜,烏克蘭的家園被摧毀,大量難民逃離故土,而俄烏兩國也是糧食出口大國,因戰爭造成小麥無法外運,更使得許多國家出現糧食不足的人道危機。

商湯伐桀 以史觀今

「戰爭」究竟是解決問題,還是增加仇恨?執政者究竟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?或許我們可以引用商湯討伐夏桀作一個例子:
當夏桀內政不修,外患不斷,夏后氏的共主地位嚴重動搖。湯乘機起兵,經過十一次戰役,夏王朝空前的孤立無援,又有娀氏的反叛。伐夏起戰車七十乘,必死之士六千人,在鳴條之戰擊敗夏桀。《尚書.湯誥》曾記載商湯滅夏之後,對諸侯的談話。
圖片

湯誥宣誓 簡在帝心

湯王在戰勝夏桀後,來到了亳邑,大告萬方諸侯。湯王說:「啊!萬方眾長,請聽我說。夏王背棄道德、濫用威刑,向百姓施行虐政。百姓痛苦不堪,向上下神明申訴。天道福佑善人、懲罰壞人,降災於夏國,顯露其罪過;所以我奉行天命明法,不敢寬宥,請求懲治夏桀,大聖伊尹與我共同努力,為你們請求保全生命。上天真誠幫助天下人民,罪人夏桀被廢黜了。
天道不差,上天使我安定了國家,這回伐桀,我戰兢畏懼,惟恐墜落深淵。凡我建立的諸侯,不施行非法,不追求安樂,要各自遵守常法。你們有善行,我不敢掩蓋;罪過在我自身,我不敢自己寬恕,這些在上帝心裡都明明白白。萬方有過失,罪在於我;我有過失,不會連及你們。嗚呼!願真誠奉行,能獲得成功。」(註1)
圖片

天道無親 惟佑善人

上文是商湯對各方諸侯會盟的一次講話,他打敗夏桀回國後,各方諸侯前來朝賀,商湯王申明:天道是沒有偏私的,善福禍淫的降臨,是上天的基本法則與權柄,夏之所以滅亡,是上天降災的結果。
湯建立商朝後,對內減輕征斂,鼓勵生產,安撫民心,從而擴展了統治區域,影響遠至黃河上游,氐、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,故《詩經》即讚美云:「昔有成湯,自彼氐羌,莫敢不來享,莫敢不來王,曰商是常!」

天下大旱 為民自罪

雖然商湯建立了偉大的功業,但立國之初,天下大旱了七年,就連當時的洛水都乾涸了。《呂氏春秋》記載:「昔者,湯克夏而正天下,天大旱,五年不收。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:『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;萬夫有罪在餘一人。無以一人之不敏,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。』於是剪其髮、磨其手,以身為犧牲,用祈福於上帝。民乃甚說,雨乃大至」。
圖片

虔禱代受 至誠感天

商湯派人帶著三足鼎至山川祈禱,但沒有任何效果,天下依然大旱,此時,殷史占卜告訴商湯王:「祭祀求雨,需要用活人來做祭品」。湯王說:「我求雨是為了天下百姓能安穩生活,若非要用人來做祭品的話,那麼就讓我當祭品吧!」
於是湯王沐浴齋戒後,來到桑林社前祈禱「我向上天后土祈禱:天下百姓犯的罪過由我一個人承擔,而我犯的罪過不要牽連天下百姓,不要因為我的過錯而降罪於天下百姓」。話還沒說完,上天就降下了傾盆大雨,百姓們也紛紛歡呼。
圖片

聖人內省 民心歸向

商湯的心中總是思考自己的德性夠不夠,而不是考慮自己的權位;考量的是民眾的需求,而不是自己的欲求。故為政者,該重視的是「德性」而非「武力」。
孟子就清楚地告訴為政者「得民心者,得天下」的道理,《孟子.離婁上》云:「得天下有道,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。得其民有道,得其心,斯得民矣。得其心有道,所欲與之聚之,所惡勿施爾也。」
圖片

同理感受 德安百姓

除此之外,或許還有另一個面向,就是要回到我們自身的德性。《公孫丑上》孟子告訴吾人(註2):良知四端皆在我身。故人皆有不忍人受苦之心,執政者亦同此心,斯有不忍人之政。
在國際局勢混亂之下,不用戰爭,運用折衝樽俎的政治手段,謀求和平,其背後是真心為百姓,而非謀求個人私利;施政也是從這裡來思考,自然不會讓戰爭影響大家的生命、財產與生活。這才是後學所說:回到自身的德性,這也就是修身。
圖片

仁者無敵 人心悅服

活佛師尊云:「仁者無敵,一個人若有才而無德,便會遭來別人的嫉妒;如果能力強,德行就要愈齊全才行。一個有仁德的人,大家都會心甘情願地跟你在一起。」故為政者依靠武力是無用的,而是更須注意自己的德性,才能讓老百姓心服。
圖片

末後修辦 德量息考

誠如活佛師尊慈訓:「德性,是修身的根本。身口意三業要清淨。化性,可以隨圓就方;反省,可以終身寡過。末後修道,以德性為重。只有大無畏精神,才能消劫息考。」
文末,後學要說:「在這個是非混亂的末後時期,白陽弟子更是要修德、修身,才能消劫息考。」
文/引自《一貫道總會會訊》第366期
圖片
附註1《尚書正義》西漢.孔安國傳,唐.孔穎達疏.臺北:藝文印書館,西元1997年8月,初版十三刷,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,頁112至113。
 
附註2原文: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,斯有不忍人之政矣。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可運之掌上。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,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,皆有怵惕惻隱之心。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,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,非惡其聲而然也。由是觀之,無惻隱之心,非人也;無羞惡之心,非人也;無辭讓之心,非人也;無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四端也,猶其有四體也。有四端而自謂不能者,自賊者也;謂其君不能者,賊其君者也。凡有四端於我者,知皆擴而充之矣,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達。苟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;苟不充之,不足以事父母。」
0 評論

您的評論將在核准後發佈。


發表回覆。

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
  • 最新訊息
  • 活動盛況
  • 聖哲慈語
  • 白陽聖廟
  • 勵志名言
  • 影音專區
  • 好康道相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