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貫道電子報
  • 最新訊息
  • 活動盛況
  • 聖哲慈語
  • 白陽聖廟
  • 勵志名言
  • 影音專區
  • 好康道相報

讓與責任

8/16/2021

0 評論

 
圖片

讀太史公自序有感

隨著白陽聖廟(一貫道祖師紀念館)的落成,各項事務不但沒有減少,反而紛至沓來,每天可謂忙得不可開交,但在閒暇之餘,後學仍習慣隨手閱讀經典,冀望從書中獲得智慧泉源。近來讀到了司馬遷《史記.太史公自序》中的一段話(文言原文詳參附註),覺得深深受到了啟發。
圖片

叮嚀子長 繼承志業

西元前110年歲次辛未,天子(指漢武帝)第一次舉行祭天地(封禪)的儀式,而太史公司馬談留在洛陽,不能跟隨紀錄這件事情,所以內心憂憤,就這樣過世。司馬談在死前緊握住司馬遷(字子長)的手,流著眼淚說:「我的祖先是周王朝的史官,最早的祖先已經在舜帝與夏王朝時代建立功業,負責掌管天文紀錄之事,到了後代子孫卻要中斷,難道要斷絕在我的手中?我死後,你將會繼任太史的職務,一定要繼承我們祖先的事業。」
圖片

行道揚名 大孝父母

「現在天子繼承千年以來中國的道統,在泰山封禪,而我卻不能跟隨,這是我的命運!我的命運啊!我死後你必定擔任太史的職務,擔任太史的工作,不要忘記我一直想要寫的史書,而且這孝道開始在奉養父母,再來是對國家盡自己的能力,最後是建立自己美好的道德操守,讓後代都記得你的名字,以光耀父母,這才是盡最大的孝道。」

繼志述事 春秋明志

「周公在文章中歌頌周文王、周武王美好的德性,發揚周王朝崇尚仁義的風氣,傳遞古公亶父讓季歷繼承大統的原因,又提出公劉的功勞,用來尊敬后稷的功業。但周幽王以後,王道政治已經看不見,禮樂的規定沒有人遵守,孔夫子修改不合時宜的規定,重新採用已經廢止良善的規定,評論《詩經》和《尚書》的內容,並著作《春秋》以明辨是非。
圖片

歷史價值 彰理千古

從魯哀公十四年得到神獸麒麟,到今天已經四百年,但是諸侯之間互相攻擊,史書的記載卻非常少,今天漢國興起,五湖四海統一,有偉大賢德的君王、忠貞不二的臣子、願為公理正義犧牲的人,我當太史卻不能評論記載,讓天下的歷史紀錄沒有存在的價值,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,你要牢牢記住。」
司馬遷低頭哭泣說:「我不是很聰明,願意好好了解前人評論歷史的資料,不敢削減。」

圖片

臨終遺命 重任接續

是歲,是指漢武帝元封元年至泰山封禪,為民報德,然而司馬遷的父親因病停留在洛陽,無法跟著皇帝至泰山封禪,此時剛好司馬遷從南方出使回來,和父親在洛陽相會。此時司馬談已經病重,故牽著兒子司馬遷的手說:「你的祖先一直都是周朝的太史。再往上溯,早在唐虞、夏朝就已經執掌天官之職。後來雖然有一段時間中衰,不過我在漢朝仍擔任太史的工作,我死後,你將繼承這份工作、接續祖先的工作,不要忘了我們家族的責任使命。」司馬遷聽聞父親的臨終遺言,俯地哭泣接下重任。

何謂「讓」與「責任」

這一段文字,後學看了相當的感動,看到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期許,也看到兒子對父親的承諾赤誠。後學開始思考「讓」與「責任」之間的辯證關係,什麼是「讓」?什麼是「責任」?
圖片

古德謙讓 流芳百代

以最簡單的定義而言,「讓」指的是本來屬於自己的,但卻無條件的將之讓給別人,例:「孔融讓梨」,孔融本來可以先選擇大的梨子,但是卻選擇小的,將大的讓給了哥哥。例:「堯舜禪讓」,堯、舜都是古代的明君,擁有天下,但是他們兩人皆出於公心,並不將政治權力傳承給自己的兒子,而是傳給了賢能的臣子,使國家大治。故自古以來就推崇「讓」的美德,在傳統經典中,幾乎俯拾即是,引之如下:

溫良恭儉讓以得之

《論語.學而篇》載:「子禽問於子貢曰:『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,求之與?抑與之與?』子貢曰:『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!』」上文的「讓」即有:謙遜、禮讓、謙讓、忍讓、辭讓、推讓、退讓、轉讓、讓位、讓步、讓路、不爭、不和人奪權、不和人爭與不和人吵之意。
圖片

水善利萬物而不爭

老子《道德經.第八章》載:「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」
好的德行就像水的特質一般,水善於利益萬物而不爭私利,處在眾人嫌惡的低下環境而能自得,它的修養可說是近於得道了。秉持著這種無往而不自得的德行,把任何地方都當做是好地方居處,心永遠像深淵一樣能容物,對待任何人都有同理心,不論對誰說話都能守信,為政不管難易都能治理良好,做任何事都能處理妥善,任何時間行動都能控制得宜。就是它這種不與人爭的修養,所以也沒有人會抱怨他。

禮讓美德 教導子弟

《弟子規》亦云:「兄道友,弟道恭,兄弟睦,孝在中,財物輕,怨何生,言語忍,忿自泯,或飲食,或坐走,長者先,幼者後。」
當哥哥、姐姐的要友愛弟妹,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,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,一家人和樂融融,父母自然歡喜,孝道就在其中了。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,怨恨就無從生起。言語能夠包容忍讓,多說好話,不說壞話,忍住氣話,不必要的衝突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。良好的生活教育,要從小培養;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,都應該謙虛禮讓,長幼有序,讓年長者優先、年幼者在後。
傳統文化對「禮讓」的強調,也成為長輩教導子弟的一種方式,時至今日,我們仍教導子弟禮讓的美德。

圖片

承擔天職 勇於任事

然而,什麼事情是無須要「讓」的呢?後學認為就是「責任」,承擔責任是必須當仁不讓的,因為這是為「公事」。有責任在身,就必須完成它,後學忝任「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」理事長,現階段責任就是:團結全國一貫道道親,整理道規,闡揚道義,弘揚中華文化,促進社會和諧暨世界大同為宗旨。
雖然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挑戰,各處開會、協調各組,有時常感分身乏術,有時又覺力不從心,不過心念一轉,後學認為,只要是為一貫道好、為眾生好,就必須好好的實踐它、圓滿它,也因為體認到這是後學應該做的、也必須做的,所以後學勇於任事,並樂在其中,運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「天職(calling)」。天職常常是在我們做出困難的決定,或一定程度的犧牲後,才真正得到的成果。換句話說,必須努力後才能得到它,而這樣探索的過程也絕對值得。

圖片

白陽使命 師志己志

記得活佛師尊曾慈訓:「人生的大事,乃是要知人生的價值與意義。而人生最快樂的事,是什麼呀!就是盡了自己的職務、完成使命了責任。」那麼什麼是自己的職務、使命呢?也就是白陽弟子的使命「論先天,論聖事,你們的責任是度盡眾生達本還源,使眾生能超生了死,返回理天;論後天,論人事,你們的責任是要完成世界大同。」
上文雖然是在說後學的責任,但實際上也在說明白陽弟子的責任。我們身為白陽弟子,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與使命,希望大家都能清楚自己的責任與使命,好好的度人與成全,度盡眾生,達本還源,並使大同世界在人間實現。
最後,謹以蕪文,與各位前賢、道親共勉!

文:引自《一貫道總會會訊》第354期
〔附註〕《史記.太史公自序》原文: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,而太史公留滯周南,不得與從事,故發憤且卒。而子遷適使反,見父於河洛之間。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:「余先,周室之太史也。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、夏,典天官事,後世中衰,絕於予乎!汝復為太史,則續吾祖矣。今天子接千歲之統,封泰山,而余不得從行,是命也夫,命也夫!余死,汝必為太史。為太史,無忘吾所欲論著矣。且夫孝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此孝之大者。夫天下稱誦周公,言其能論歌文、武之德,宣周、邵之風,達太王、王季之思慮,爰及公劉,以尊后稷也。幽厲之後,王道缺,禮樂衰,孔子脩舊起廢,論《詩》《書》,作《春秋》,則學者至今則之。自獲麟以來,四百有餘歲,而諸侯相兼,史記放絕。今漢興,海內一統,明主賢君,忠臣死義之士,余為太史弗論載,廢天下之史文,余甚懼焉,汝其念哉!」遷俯首流涕曰:「小子不敏,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,弗敢闕。」
0 評論

您的評論將在核准後發佈。


發表回覆。

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
  • 最新訊息
  • 活動盛況
  • 聖哲慈語
  • 白陽聖廟
  • 勵志名言
  • 影音專區
  • 好康道相報